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祭灶、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里孕育了中国春节特有的“年味”,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作为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流传的民俗俨然成为不可遗失的宝贵财富 。
汉族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买年货
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放鞭炮
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或整个春节期间,人们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也就是放鞭炮,来庆祝春节。

拜年
新年,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们早已熟悉了汉族的节庆习俗,那么,大家又对中华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的春节习俗了解多少呢?藏族的“跳神会”、彝族的“社日”仪式、蒙古族的“白月节”、苗族的“百狮会”......
本次展览除了对汉族节日习俗的介绍,还对藏、彝、壮、满、蒙、土家等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进行详细的描述,以图文并茂、实物展示的形式向广大观众阐释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希望我们能在品味浓浓年味的同时了解和感受春节民俗的由来和寄寓。
展览现场





现场还有变装SHOW体验哦!



为了让更多市民朋友在家门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如皋市博物馆近几年先后开展过“欢乐民俗展”、“品年味 赏民俗”等主题民俗展览,今年我馆一如既往将“浓郁民族风 最美中国年”民俗展送往迎新社区、东陈、白蒲、磨头等15个乡镇、社区 ,受到居民、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东陈

白蒲

长巷

搬经
欢迎大家春节期间来馆
看春节民俗展了解更多春节习俗
温馨提示
展览时间:
2020年1月18日—3月5日
展览地点:
如皋市博物馆三楼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