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三千多年历史。2006年古琴艺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宋以来,历代皆有琴器传世,存见琴谱近两百种,琴曲达三千多首,还有大量琴人、琴论的相关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历经数千年发展,从贵族士大夫的礼乐宴飨,到文人雅士的必修功课,再到普通百姓的寻常日用,古琴文化自上而下地融入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华夏民族群体意识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如皋是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长三角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尤其是明清以来,琴人辈出。本次展览将通过相关史料考证及实物展陈,梳理本地区数百年来的琴学发展脉络,勾勒雉水大地上的琴人群像,以期绝响复鸣,知音常在。
本次展览主要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以《历代琴人传》所录如皋籍琴人为主线,着重介绍“晓鸿”琴、琴僧云闲、蠙山顾韵泉等;第二单元主要介绍历史上流寓如皋的琴人、南通梅庵琴派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第三单元将展示古琴题材的相关作品,如书画、瓷器、篆刻等;第四单元主要介绍古琴的斫制工艺。
第一单元 名著琴人传,功参枯木禅
汉魏之际,士人的个体自觉逐渐得以实现。“琴”以其小型便携、适于弹唱的特点,比其他乐器更易获得士人阶层的青睐。因此,琴逐渐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并不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几乎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身之器。
广陵故壤,皋邑名区,地得江海钟灵,宋元以来,代有人文蔚起,名贤辈出。古琴自然是他们酬唱交游中的“常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琴学大家查阜西先生主编的《历代琴人传》中,收录如皋籍琴人多达十三位,以县级市为单位看,这样的数量可谓相当可观。
第二单元 弦中羁客梦,庵外古梅香
在皋邑古城留下足迹的琴人,如同漫天繁星,有闪亮耀眼如董小宛、云闲者,也有才慧命舛的熊琏、善于修琴的姚启寅、旅皋琴客汪古迂等,他们或在远方幽微扑朔,或如流星在这片天空一闪而逝。
雉水大地上流淌的幽幽琴韵,又仿佛是万古江河,时有支流汇入,至今澎湃不息。云闲之后,本地广陵琴学虽日渐式微,新兴的梅庵派却在南通地区继踵而起,一时从学者甚众。此外,还有谢孝苹先生,于古琴史学方面亦建树颇多,在全国琴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三单元 碧霞高士会,绿琦丹青传
在如皋市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不少与古琴相关的作品和琴人书画。尤其是《碧霞高会图卷》,更是古琴参与本地文人交游酬唱的重要见证。本次展览特精选包括其在内的十多件作品,以飨知音。
第四单元 轸弦定六律,桐梓合三才
制作古琴的专业术语叫做“斫琴”,“斫”有以刀斧砍削之意。桓谭《新论》:“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古琴斫制技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形制还是音色,都追求中正平和、含蓄内敛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