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尘埃拂尽 “钱呈”似锦
时间:2020-06-19 来源:浏览次数:0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钱币的币之美,美在形制,美在文字,一部古钱币史就是一部袖珍的文字发展史,民族融合史。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馆馆藏钱币丰富,经过我馆工作人员几个月的整理挑选,此次展览一共展出近百枚钱币,这些钱币展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方圆之间凸显着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







一、从物到币——货币的诞生

人类社会早期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形成,而海贝成为最为重要的实物货币形式。

1.1钱币始祖:贝币

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它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在原始物物交换阶段之后,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贝币出现,成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中介。

二、从自然到铸造——货币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进步和商品交换的频繁,金属铸币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币,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由于当时社会的割据性和分散性,遂渐形成了多种金属铸币形式。这一时

期货币形式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圜钱、楚币。

2.1齐刀币

春秋末期,齐国田氏掌权,大力推行刀货,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力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建立了齐国,齐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2.2布币:农具演变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2.3钱:方孔钱前身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是方孔钱的前身。

2.4楚币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钱币。春秋时期,楚国行贝币。战国时期,出现了金币、银币和铜币,这三种金属货币在币形、币值和币文等方面,各具一格,自成体系。

三、从杂乱到规范——货币的定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制度。“半两”钱推行至全国。汉初承秦制,使用减重“半两钱”。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行五铢,创建五铢钱制。因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深受欢迎,一直沿续到隋,历时七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时间最久、最成功的货币之一。

3.1秦 半两:统一货币、方孔圆钱、纪重钱制

“半两”钱始铸于秦惠王(公元前336年)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货币制,“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秦半两的标准重量为12铢。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两汉时期的钱币基本属于纪重钱制,西汉前期主要为半两钱。

3.2汉 五铢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

3.3“金如皋”与铸币

吴王刘濞,汉高帝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西汉时期如皋成为吴王刘濞的封地。

当时国家允许地方铸造钱币,吴国有铜山,刘濞就招各地的流亡人口到这里铸钱,吴国的钱币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流通;吴国又邻近东面的大海,可以煮海水为盐,并可以运输到内地去卖钱,因此财政收入很丰裕,老百姓也没有过重的徭役负担。南朝时期的鲍照在《芜城赋》中形容扬州“当昔全盛之时,歌吹沸天。孽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正是汉初吴国鼎盛时期的繁华景象。

四、从有形到有质——步入宝文币制

唐初沿用隋五铢。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又一划时代意义的铜铸币制度。铜钱以“宝”为名,说明中国金属铸币制度脱离了以重量“半两”、“五铢”为名的量名钱体系,发展为更高一级的铸币形式。从此实行宝文币制,而废铢两制,宣告自秦以来铢两货币体系的终结。

4.1唐

4.1.1开启宝文币制:唐 开元通宝

唐高祖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

开元钱的钱文书法精美,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篆、隶体极为工整。开元通宝发行后,因其形制轻重大小适中,制作精整,质量可靠,民间也接受使用。贞观以后各代所铸开元钱,形制基本不变。有些钱的背面刻画各种标记,如星、月、双月、莲纹等,有的“元”字双挑、左挑、右挑,所处部位也不同。总之,早期的开元钱,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的背面多星月及其它花纹;晚期的外郭阔、粗糙。

4.1.2唐 乾元重宝

唐肃宗时,因对付安史之乱,财政紧张,军费短缺,于是铸大钱。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十月,铸行“乾元重宝”当十钱,法定重宝一当开元钱十文。大幅的减重铸币和严重贬值,造成物价狂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终唐一代,开元通宝钱铸造发行了300年,且通宝样式在唐代以后的1000多年中,始终不衰,这是绝无仅有的。唐代的币制属于多元化的,以通宝钱为主,金银绢帛粮食同时使用

4.2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各铸本国钱币,钱币地域性强,主要在本地流通,有铜、铅、铁质,多数政权采用贱金属——铅、铁铸钱,但在商业贸易中也流通到其他区域。五代十国均大量使用唐代钱币。

咸康元宝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主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铸。制作粗疏,钱文不整,八分书兼行书,较为多见。

周元通宝(毁佛钱)

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始铸。柴荣继位后,为筹措军饷,安抚百姓,于登基之初下令毁佛,将佛寺中的铜像销毁,铸成“周元通宝”。作为毁佛钱的一种,周元通宝在中国钱币史和宗教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周元通宝铜质小平,隶书对读。“元”字第二笔左挑,背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                  星纹星月纹

唐国通宝

铸造于李璟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唐国通宝是在战争需要经费、战败需要赔款的背景下铸造的。钱面文有真书、篆书、隶书等体。其中有真、篆体配对铸造的唐国通宝,是中国最早的对钱。

五、从经济到文化——货币之美

宋代以其繁荣的城市经济和发达的科学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经济日益活跃,促进了货币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流通领域既有铜、铁钱,又有金、银、铅质钱,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自宋代开始,以皇帝年号命名铜钱、铁钱成为普遍方式,一般为年号加元宝、通宝、重宝等字样。皇帝改元,钱币名称也随着改变,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种类的钱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铜钱量最多的朝代。

5.1:交子始现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交子”的出现,是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5.2北宋

5.2.1北宋第一钱: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是宋代的第一种铸钱,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钱式沿袭“周元通宝”成规,为小平钱。外圆内方,钱文仿八分书,形制仿唐开元。有铜、铁两种,背有星、月纹等。

5.2.2北宋第一年号钱:太平通宝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至984年)铸“太平通宝”,宋代第一种年号钱,有楷、隶、八分书三种书体,还有大铁钱。

5.2.3 翰墨遗韵

淳化元宝

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相传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的“御书体”,分真、行、草三种书体,顺时针旋读,光背。

至道元宝

太宗赵光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铸。钱文有楷书、行书、草书三体,相传由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御书体”。此钱当时铸造量很大,流传至今极多。

咸平元宝

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铸的年号钱。钱文真书,旋读,传为真宗御笔。咸平元宝铸于咸平后期,铸期短,铸量少,版别亦少,常见唯小平一型,钱文楷书旋读光背。

元祐通宝

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1093年)铸行,篆书、行书对钱形制,行书由苏轼所书,篆书则由司马光所题。

大观通宝

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是由徽宗御题钱文。钱文是徽宗所创的瘦金体,其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

5.2.4:吉祥双币

祥符通宝 祥符元宝

祥符通宝、元宝为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铸行。祥符钱自古即被作为“吉祥钱”收藏或赠予,它象征祥瑞符命,寓福、禄、寿之意,男女青年也多作为定情之物。

天禧通宝

北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年~公元1021年)铸。小平钱,光背,有大小字不同的版别。普通钱铸造量较大,距今约整一千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越发稀有。“禧”有幸福、吉祥之意。对“天禧”拆分即“二人示喜”,涉及爱情和婚姻,寓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天禧通宝与祥符元宝并称为吉祥双币。

5.2.5:对钱

至和通宝 至和元宝

北宋仁宗赵祯至和年间(公元1054年至1055年),铸造有至和元宝、至和通宝两种小平钱。“至和元宝”小平钱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至和通宝”也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是一种光背小平钱。其铸造量大,存世极多,为常见品。 

嘉佑通宝 嘉祐元宝

嘉祐通宝嘉佑元宝北宋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铸行,另有嘉祐通宝,铸造量大,存世极多,为常见品。钱文楷书、篆书二体,旋读、光背。为小平对钱,制作稍逊,大小厚薄不等。

治平通宝 治平元宝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公元1067)铸造。为对钱,各有楷书,篆书,古篆书三种书体,直读,旋读皆有。有背四出纹版式,且通宝,元宝成对。

5.2.6景德元宝

景德年间(公元1004~公元1007)铸,钱文中的德字省去一横,材质为青铜。有小平钱,折二,折五(铁钱)等版式。

天圣元宝

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铸,对钱,有楷书、篆书二体。铜钱为小平版式,另有铁钱有小平、折二版式。

明道元宝

北宋仁宗明道年间(公元1032年~公元1033年)铸。对钱,有楷书,篆书二体,存世稀少。

景祐元宝

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所铸。钱文有篆书,楷书二体。铸造量大,存世极多。

皇宋通宝

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铸,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

熙宁元宝

熙宁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材质是铜。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铸造,有篆书,楷书,隶书。面文旋读,版别很多,背上有衡字者和隶书者少见。

元丰通宝

北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铸造。有小平,折二钱和铁钱。书体有篆书、行书、隶书三种,互成对钱。版别极其复杂,其中以背月小平钱,小平大字篆书,隶书比较少见,另有铁钱。

绍圣元宝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铸造。对钱,书体有篆书,行书,隶书几种。“绍圣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铜、铁钱。

元符通宝

铸于宋哲宗元符年间,元符通宝 有篆、楷、行三种字体,又有铜、铁两种材质。字迹端丽,面文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钱背光而无文。形制与元祐、绍圣大致相同,而数量却较少些。

圣宋元宝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始铸,是仁宗“皇宋通宝”之后又一种不以年号命名的非年号钱。“圣宋元宝”钱有小平,折二对钱多种。钱文以篆书、行书两种书体书写、字多变化,皆为旋读。

政和通宝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铸造。“通宝”有小平,折二型铜钱及折三型铁钱,对钱,有数十种之多,篆书、隶书二种书体。特色之处是隶书中杂有楷意,有时也称作楷书。

宣和通宝

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钱文“宣和”源自皇上常居“宣和殿”。通宝分篆、隶二体,直读。

5.3南宋

建炎通宝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铜、铁钱,钱纹篆书、楷书成对,铸造量较大,版别复杂,有大字、小字之分。

乾道元宝

南宋孝宗皇帝赵昚,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铸造。“乾道元宝”有折二铜钱,大小多种铁钱存世。铜钱篆书楷书成对,铁钱种类繁多,铜钱一般光背或者背星月。

六、从铜钱为主到钱钞兼行——货币的多元化

明代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关系下的规模生产,大币值货币需求大增。政府推行钱钞兼行,明朝初期纸币为主,到了明代中后期,白银则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

6.1明洪武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明史·食货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

明嘉靖通宝

明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

明万历通宝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1573年)始铸。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万历通宝光背者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

明泰昌通宝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即位,定年号为泰昌。九月,光宗卒,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继位后,于泰昌元年十二月颁令天启元年补铸泰昌通宝一年。泰昌通宝钱版本不多,分单点通、双点通、大字、小字、背星月纹等。                                                                  

明天启通宝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泰昌通宝”之后开铸天启通宝。“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天启二年七月开铸当十大钱。天启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大钱铸期不过三年。

明崇祯通宝

崇祯通宝由明毅宗朱由检于崇祯元年(1628年)始铸。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明末所铸崇祯通宝年号钱,其版别之复杂、品类之繁多,计有百余种,尤其是背文之繁缛,实为中国货币史上所罕见。

6.2南明隆武通宝

弘光元年(1645),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铸行“隆武通宝”。隆武通宝属于大明铸币,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分背有文及无文两类。

七、从巅峰到衰退——银钱时代到来

清代币制为银钱平行本位,虽以银为主,民间仍以铜钱为主。顺治元年各省设局始铸造以年号为名,钱背以满文纪局名的铜钱。此种钱制一直延续至清末。

7.1:清朝第一制钱:清顺治通宝

铸于世祖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顺治通宝是清朝入关后正式铸行的第一种制钱,面文“顺治通宝”,钱文宋体、均为对读;多为黄铜质,有极少数为青铜;钱体趋于扁平,钱缘宽阔。顺治通宝主要为小平钱,少数折二、折十大钱,按背文变化和铸行阶段可分为五式。早期顺治钱保留了明朝制钱工艺,使其版式具有明显的明朝钱币特征,而后期彻底从明朝制钱体系中脱离出来,建立了独有的清代制钱风格。

7.2清康熙通宝

  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面文“康熙通宝”以真书直读。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为当时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很快,商品交换、货币经济也非常发达,所以康熙一朝的钱币铸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而且铸量极大,存世非常丰富。

7.2.1清 利用通宝

利用通宝是吴三桂铸造的钱币。版式大致有背“厘”,“二厘”,“五厘”,“一分”,以记折银。也有光背和背“云”,背“贵”等字。文字书写颇为工整。

清昭武通宝

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为维持人心,铸“昭武通宝”。此钱仿明代钱币旧制,其版式有小平和折十型。

7.3奠定钱文风格:清 雍正通宝

始铸于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以小平钱面世,不存在大钱。对于钱币质地而言,雍正皇帝规定钱币以黄铜铸造,做工精良。雍正通宝现为五帝钱的一部分,五行属土,有辟邪的功效。是继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雍正通宝的钱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奠定了清朝此后一百八十余年的钱文风格。是清代钱币中相对数量最少、版式最简的一种制钱。但是由于其规范、精整,直径较大,做工精美,文字规整统一,故深受收藏者喜爱。

7.4辉煌盛世:清乾隆通宝

该钱币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

7.5清 嘉庆通宝

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为满文铸造钱局名,如泉、源、苏、河、广等。

7.6清钱虚值钱之始:清 道光通宝

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钱文“道光通宝”四字以楷书直读,钱背是记有宝局二十名的满文。道光通宝形制特点基本与嘉庆钱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际克苏、库车因缺少黄铜而开始铸折五当十升值平钱,这是清代虚值大钱的滥觞。

7.7日渐衰微:清 咸丰通宝咸丰元宝         咸丰重宝

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铸造。由于鸦片战争、列强的掠夺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生,钱局铸造制钱已很难正常进行,很多省钱局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即使开铸,也是偷工减料 。因而造成咸丰通宝制钱精好者少,而粗制滥造的多,大都质劣而轻小,或造成铁钱、铅钱代替铜钱。

7.7.1太平天国货币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政权。太平军的货币除初期名称为通宝外,其余均称为圣宝。根据实物,太平天国的货币主要分为四类:开炉祝语钱,通用货币,纪念币,镇库钱。

清同治通宝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铸造。但因铸钱亏损等因,铸造很不正常,面文汉文宋体、楷书互见,各局所铸,大小、轻重参差不齐,铜质较差,铸工不精。

八、从手工到机造——引入机制造币

清代晚期,外国势力进入中国,货币种类繁杂包括传统的白银、纸币、铜钱,新式的银元、铜元、纸币,也有外国流入银元和外国在华开办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国传统币制逐渐为新式货币取代。

8.1机制造币之首:清 光绪通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铸造。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面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光绪通宝钱币小巧俊美、端庄秀丽,也堪称翻铸制造之精华,其钱文书法继承和发展了咸丰钱币楷书遗风,纤细挺拔、刚柔相济,又超过了康乾盛世。

8.2引入银币

清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湖北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

清宣统元宝

宣统元宝是清朝货币名,是宣统年间发行的宣统年号银圆。币面中央是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周围有九个汉字“广东省库平七钱三分”,后改为七钱二分;背面为蟠龙花纹及英文,通称“龙洋”。

清大清银币

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清宣统三年(1911)天津造币总厂铸。当时清政府欲统一币制,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计有六、七种版式,长须龙是其中之一。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长须龙因背面龙首之须特长而得名,属于试样性质,因图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

九、银本位制度

中华民国货币指民国时期发行流通的一系列纸币、铜元、银元等货币,货币发行时间为1912年-1949年。北洋政府时期,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尽管这个时期银元本位制度和十进位的银铜辅币制度未能建立起来,但在国内流通界却发生了一个凸显变化。这一变化,无疑是我国近代货币流通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1911年12月29 日经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时鼓铸的纪念币。正面中央为孙中山侧面肖像,边缘内上镌中文隶书体“中华民国”4字、下镌“开国纪念币”5字、左右长枝花饰。背面中央为中文隶书体“壹圆”或“伍圆”及嘉禾,边缘英文“中华民国”、“壹圆”,左右分列五角星(后改为六角星)。该币壹圆币作为中华民国国币发行,流通甚广,数量较多。

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这种新银币,式样新颖,形制划一,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均不逾3‰。由于袁大头银元铸造的时间长,参与铸造的造币厂多,因此,存世的袁大头银元的版别是非常多的。

四川银币

四川省宣告独立后,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并接管成都造币分厂。为扩充军需,铸造发行了这种“汉”字银币。1935年后,四川军阀停止铸造。

十、深受中国影响的外国钱币

日本、琉球、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深受中国钱制的影响,长期铸行与中国钱币一样之方孔圆钱。唐宋以后,这些国家所铸的以年号为主的汉文钱币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大量流入中国境内。

10.1越南钱币:

大和通宝

大和通宝是安南国(今越南)古钱币之一。后黎朝仁宗黎濬大和年间(1443-1453年)铸,时值明正统与景泰间。此钱形体较薄,有大小数种。“大和通宝”四字楷书,直读,文笔含瘦金体意,潇洒自如。

昭统通宝

昭统通宝是安南国(今越南)古钱币之一。后黎朝愍帝昭统元年( 1787年)铸,即清乾隆五十二年始铸。此钱系由搜刮庙宇铜像浇铸而成,有背文大小版式数种。一般为阔缘小字,面文楷书,直读,章法欠工,结构偏紧。

10.2:日本钱币

宽永通宝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

十一、话说中国古代钱币

11.1材质

古钱具有材质美的特点,而这一点也因铸造方法和原料的不同有所差异,中国古币的制造过程大多遵循天时、地气、材美的设计观念,将钱币造型艺术同先进的金属冶炼水平和铸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铸造出大量细致精巧至今仍为收藏家称道喜爱的传世佳作。

先秦时期,由于真贝数量不够,不能满足流通需要,采用铜贝作为替代,铜贝的出现,奠定了铜作为古代主要币材的基础。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背景决定了钱币的铸造严格遵循着这一时期特有的规格,钱币的铸造有一套规定的合金标准,即战国秦半两的标准。但是秦末汉初社会动荡,物质基础薄弱,民间私铸现象严重,合金成分变化较大。

到了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速度大大加快,钱币铸造十分混乱,钱币虽然减重厉害,但是铸币的成色普遍较高,呈现出铜含量的适量减少和铅锡的配用量逐渐增高的趋势。

进入唐代,钱币的合金组成成分较为稳定,铜含量平稳降低,铅锡含量适度上升,铅锡含量的平稳上升可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铜材质的使用量,这也是我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及水平有所进步的一种表现。

11.2造型

我国的古钱币造型一直变化多异。钱币的每一种形制都不单调,形成了一种和谐完整却变化多端的美。

殷商以前的贝币。因其利于携带、分割的优点,在民间流传范围广,实用价值得到体现,颇具一种实用之美。

先秦时期状若贝币的鬼脸币。鬼脸钱又称蚁鼻钱,形制多表现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工艺古拙,币面较为粗糙,在铭文的装饰下,给人一种质朴粗糙的意味。

春秋时期仿劳动工具的布币、刀币,有内外皆圆的圜钱。布币形制轻小,圆首、圆足、圆弧,适于当时社会行业的发展,别具一种浑然圆润之美。刀币的形象如刀,柄上带有圆环,背部可有脊线,形制大小不一,工艺精简,流露着一股简约自然之风。

秦统一后外圆内方的钱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制度。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11.3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的布、刀、圜、蚁四大钱币相继问世,钱币上有了大量的文字,文字书体保留了“金文”、“甲骨文”等的风韵。这些钱反映当时文字书写已注重章法和布局,开始讲究字体的形体美。

秦统一至西汉早期,书体流行的是小篆,这在钱币上也有所体现,如有些秦半两上刻的就是小篆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推行皇权的举措之一,是对大篆体改革创新的成果。

汉代盛行隶书,但是由于钱币书法的滞后性,两汉四百多年间,钱币书法还是以小篆为主,到了汉文帝前元五年的“四铢半两”,笔划才由圆折转为方折,隶书的笔法初现端倪。篆书在王莽时期的钱币中达到了高峰。王莽用悬针篆书写的货泉、布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钱币中的珍品。

三国时期的钱币书法开始出现篆、隶并用的趋势。蜀国早期所铸“太平百钱”有篆、隶两种。其后来所铸“定平一百”全为隶书。

南北朝时期,北周通用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钱,钱文采用“王筋篆”,笔划浑厚有力,婉圆流畅,被称为篆法绝工,六朝之冠。南北朝是我国钱币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秦到南北朝,钱文多用篆书,而南北朝以后则多用隶书和楷书。

唐朝是隶书最辉煌的时期。唐朝初年高祖铸行“开元通宝”为唐初书法家欧阳询(八分书)所写,其中含有楷体的意蕴,雍容华贵,备受后世书法爱好者、古钱币收藏者的宠爱。“开元通宝”的铸造前后持续了三百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的三百年间,我国钱币书法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北宋钱币上的文字,篆、隶、行、真(繁体正楷)、草几乎无体不备,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虽然从书法发展史看宋朝的书法艺术成就远逊于唐代,但钱文书法艺术却是唐朝所无法比拟的。

到了金代,篆书在钱币上仍然占有一席之位,如金章宗铸行的“泰和重宝”,把钱币上篆书推向了高点。

元朝以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钱币书法艺术进入一个萧条阶段,但也有一部分文字深竣、铸工精美的钱币。如刻有蒙文的“元贞通宝”与汉文“大朝金合”、“至正通宝”等。

明清两代,纸币被大量使用,白银广泛流通,铜钱沦为贱金属,铸量远小于宋钱,逐步走向衰落,钱币书法艺术也渐渐被冷落。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先进的机制币技术的引进,传统铸币技术走向末日,与此相联系的钱币书法艺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花钱

花钱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金属铸币外形,但不具备流通功能,而是用于占卜、配饰、赏玩等用途的特殊钱币,也称“厌胜钱”、“压胜钱”。一般认为花钱起源于西汉时期,宋辽时期已经非常普及明清时期的厌胜钱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顶峰。花钱与流通钱相比,具有造型丰富、品类繁多、设计精巧贴近生活等特点,是富含历史文化信息的特有文化载体。

结语

中国古代钱币有一段很长的发展史,因为人们的需要和思想一直在不断进步,才有其不断地改良。中国古币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历经岁月沧桑,存世数量稀少,也不仅因为设计精巧、铸造技术高超,更因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记录着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文化、科技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此次展览我们能够了解到每个时期盛行的钱币及其蕴含的文化,也能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每一枚小小的钱币都凝结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政治变革,每一次币制的变化无不影响着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