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进步和商品交换的频繁,金属铸币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币,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由于当时社会的割据性和分散性,遂渐形成了多种金属铸币形式。这一时期货币形式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圜钱、楚币。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刀币春秋末期,齐国田氏掌权,大力推行刀货,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力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建立了齐国,齐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是方孔钱的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