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到机造—引入机制造币 清代晚期,外国势力进入中国,货币种类繁杂包括传统的白银、纸币、铜钱,新式的银元、铜元、纸币,也有外国流入银元和外国在华开办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国传统币制逐渐为新式货币取代。 - 机制造币之首 - 清 光绪通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铸造。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面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光绪通宝钱币小巧俊美、端庄秀丽,也堪称翻铸制造之精华,其钱文书法继承和发展了咸丰钱币楷书遗风,纤细挺拔、刚柔相济,又超过了康乾盛世。 - 引入银币 - 01 清 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湖北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 02 清 宣统元宝 宣统元宝是清朝货币名,是宣统年间发行的宣统年号银圆。币面中央是汉文“宣统元宝”四字,周围有九个汉字“广东省库平七钱三分”,后改为七钱二分;背面为蟠龙花纹及英文,通称“龙洋”。 03 清 大清银币 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清宣统三年(1911)天津造币总厂铸。当时清政府欲统一币制,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计有六、七种版式,长须龙是其中之一。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长须龙因背面龙首之须特长而得名,属于试样性质,因图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 银本位制度中华民国货币指民国时期发行流通的一系列纸币、铜元、银元等货币,货币发行时间为1912年-1949年。北洋政府时期,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尽管这个时期银元本位制度和十进位的银铜辅币制度未能建立起来,但在国内流通界却发生了一个凸显变化。这一变化,无疑是我国近代货币流通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01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1911年12月29 日经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时鼓铸的纪念币。正面中央为孙中山侧面肖像,边缘内上镌中文隶书体“中华民国”4字、下镌“开国纪念币”5字、左右长枝花饰。背面中央为中文隶书体“壹圆”或“伍圆”及嘉禾,边缘英文“中华民国”、“壹圆”,左右分列五角星(后改为六角星)。该币壹圆币作为中华民国国币发行,流通甚广,数量较多。 
02 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这种新银币,式样新颖,形制划一,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均不逾3‰。由于袁大头银元铸造的时间长,参与铸造的造币厂多,因此,存世的袁大头银元的版别是非常多的。 
03 四川银币 四川省宣告独立后,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并接管成都造币分厂。为扩充军需,铸造发行了这种“汉”字银币。1935年后,四川军阀停止铸造。 
深受中国影响的外国钱币
日本、琉球、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深受中国钱制的影响,长期铸行与中国钱币一样之方孔圆钱。唐宋以后,这些国家所铸的以年号为主的汉文钱币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大量流入中国境内。 - 越南钱币 - 01 大和通宝 大和通宝是安南国(今越南)古钱币之一。后黎朝仁宗黎濬大和年间(1443-1453年)铸,时值明正统与景泰间。此钱形体较薄,有大小数种。“大和通宝”四字楷书,直读,文笔含瘦金体意,潇洒自如。 
02 昭统通宝 昭统通宝是安南国(今越南)古钱币之一。后黎朝愍帝昭统元年(1787年)铸,即清乾隆五十二年始铸。此钱系由搜刮庙宇铜像浇铸而成,有背文大小版式数种。一般为阔缘小字,面文楷书,直读,章法欠工,结构偏紧。 
- 日本钱币 - 宽永通宝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 
后期小博继续带你看展览、赏藏品、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