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铜钱 | '小博' 带你看展品(二)
时间:2020-02-19 来源:浏览次数:

从杂乱到规范

货币的定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制度。“半两”钱推行至全国。汉初承秦制,使用减重“半两钱”。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行五铢,创建五铢钱制。因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深受欢迎,一直沿续到隋,历时七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时间最久、最成功的货币之一

1.1 半两钱

秦及汉初铜币名,以“圆形方孔”为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半两.jpg
 

五铢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名。钱文为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廓,背面则轮廓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五铢钱.png
 

从有形到有质

步入宝文币制

    唐
唐初沿用隋五铢。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又一划时代意义的铜铸币制度。铜钱以“宝”为名,说明中国金属铸币制度脱离了以重量“半两”、“五铢”为名的量名钱体系,发展为更高一级的铸币形式。从此实行宝文币制,而废铢两制,宣告自秦以来铢两货币体系的终结。
2.1唐·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为唐代第一种货币。唐高祖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开元通宝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通字“甬”头极有特色,融合了篆书的特点。“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开元通宝.jpg 
初唐

中唐 开元通宝.png

中唐
盛唐开元通宝.jpg
盛唐
晚唐开元通宝.jpg
晚唐
 
2.2唐·乾元重宝
 
  唐肃宗时,因对付安史之乱,财政紧张,军费短缺,于是铸大钱。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十月,铸行“乾元重宝”当十钱,法定重宝一当开元钱十文。大幅的减重铸币和严重贬值,造成物价狂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乾元重宝.jpg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各铸本国钱币,钱币地域性强,主要在本地流通,有铜、铅、铁质,多数政权采用贱金属——铅、铁铸钱,但在商业贸易中也流通到其他区域。五代十国均大量使用唐代钱币。
 
2.3咸康元宝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主王衍,咸康元年铸。该钱青铜质,钱文隶书旋读,铸工比较粗率,钱文不整,八分书兼行书,背常见仰月、星纹等。
 
咸康元宝.jpg
 
2.4周元通宝(毁佛钱)

  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始铸。柴荣继位后,为筹措军饷,安抚百姓,于登基之初下令毁佛,将佛寺中的铜像销毁,铸成“周元通宝”。作为毁佛钱的一种,周元通宝在中国钱币史和宗教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周元通宝铜质小平,隶书对读。“元”字第二笔左挑,背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
 
周元通宝.jpg
 
星纹.jpg 星月纹.png
                                   
星纹                                 星月纹
 
 2.5唐国通宝
 
  铸造于李璟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唐国通宝是在战争需要经费、战败需要赔款的背景下铸造的。钱面文有真书、篆书、隶书等体。其中有真、篆体配对铸造的唐国通宝,是中国最早的对钱。
 
唐国通宝.jpg
 
 
真篆对钱.jpg
真篆对钱